華人文化黎瑞剛:終極價值觀是技術創新定義者
在投資內容還是投資技術這個選擇題中,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華人文化控股董事長黎瑞剛優先選擇了“內容”。不過,對他而言,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對內容端的關注,他的出發點是市場需求,更是人性需求,而對內容端產生驅動的技術創新,并非冷冰冰、硬邦邦的“研發”二字能夠詮釋,“在技術創新領域,講到根本,是哲學和價值觀的東西:你有沒有一種使命去要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讓世界更加美好。只有懷著這種終極價值觀上的高度認同,才能進入到一些底層的開發中去,才能誕生一些革命性的東西。”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黎瑞剛首次系統解讀了技術創新對于中國經濟、文化傳媒產業以及華人文化的影響與意義。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經濟要轉型,要動力切換,我們認為核心驅動力在于技術創新。對于文化傳媒產業來說,技術創新起到怎樣的作用?
黎瑞剛:每個行業不同,對于TMT來說,我們原來是在中間的這塊——M(media,媒體),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導致了媒體平臺、渠道、傳輸方式、結構的變化,就拿電視來說,經歷了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變化,這也帶來了內容創造者與用戶之間連接的創新。
對于媒體行業來說,還有很重要的是內容這一端,它也不斷在變化,而且一定和渠道相互關聯。有些是不變的,包括好的故事、資訊、娛樂這些內容的創新性、想象力、基本價值觀。而現在有了互動和社交屬性,至少在目前,技術創新對于媒體行業帶來了巨變,把媒體的基礎設施改變、解構了,重新用互聯網的方式連接起來。
技術對我們是極其重要的。從投互聯網的邏輯來說,技術創新是驅動性因素,因為有技術才會有很多內容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但這肯定不是全部。技術不能代替創意和內容本身,內容那一端永遠會創造很多價值更替性的東西。算法再厲害,仍然無法比擬人類情感方面的東西。可能將來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起來后,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人類很多重復性勞動,但是創造性的工作,尤其是和人的情感相關的這塊,對于技術是形成挑戰的。機器人可以模仿人進行理性判斷,而且必然超過人腦,但是人作為高智動物很重要的一點是有很多情感因素,對情感的算法,對創意生產機制的解析,至少目前來看,即使用大數據的關聯性也很難解決。這也就是媒體內容的價值和魅力。
日報:盡管說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我們認為可能更多在技術創新而非商業模式的創新,但后者顯然也不可忽視,您怎么看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黎瑞剛:是一致的,技術驅動最后都需要變現,技術創新不是簡單的基礎研究,最后是要創造商業價值的。
以VR技術為例,其實對于內容端來說,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版權、收入、體驗價值。在電影、演唱會、旅游,未來乃至在體育、銷售等場景里得以實現。
比如,未來的電影就會出現兩個版本:一個是影院版本,一個是VR版本。影院是通過發行體系的集體娛樂體驗,VR是帶來個人體驗的,通過云端進行存儲、分發,用戶戴上智能VR眼鏡,就直接付費,這樣又給版權創造者、那些制片公司帶來另一種收入。不過這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觀眾不再是被動觀賞的客體,觀眾沉浸在現場體驗之中,所有的劇情不是在客體的屏幕上,而是發生在你主體的四周,因此導演、編劇要學會從考慮三維來編故事了,劇情和空間效果可能要重新設計。
現在用VR技術來做音樂會已經很成熟了。你看到很多體育場館幾萬人同時聽一個歌手的演唱會,他們付了很多錢卻坐得很遠,為什么(還要到現場)?只是為了現場的氣氛。如果有一個攝像頭就在演員邊上,你在幾千里、幾萬里遠的地方,戴上了這個設備,聽到了一樣的音響,看到了比現場更逼真更細節的東西,演員可能就在你的兩米之外。你可能只需要付一百元,和你一樣的可能有幾十萬人,這對于演藝公司來說又是除了門票、贊助之外的另一種收入。而且你可以換著鏡頭看,一會站在演員邊上,一會站在觀眾邊上,也有可能在后臺看到工作人員,是新的體驗。
日報:您在兩三年前就特別關注虛擬現實這個創新技術領域,最近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也作為領投者,和迪士尼一起投資了硅谷的VR領域創新企業Jaunt。如果以投資Jaunt作為案例,當時選擇這家企業最核心的考量因素是什么?
黎瑞剛:Jaunt一直是VR攝像頭技術的領先者,現在它逐步步入發行和內容生產領域,它未來會成為VR內容的分發平臺,也會成為重要的內容生產平臺,所以我們這次和迪士尼一起領投了這家新銳公司。正如我剛才所說,VR不光是虛擬現實的智能設備、云端處理,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一種浸入式體驗。傳統娛樂和審美都是有主體和客體的,觀眾永遠是坐在底下看著臺上。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主客體是模糊的,你在一個群中間,既是內容發布者,也是接收者,既是內容的分享者,也是互動者,你和內容已經沒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這種浸入式、消解主客體的娛樂方式,是內容生產和消費的未來,這種趨勢既發生在移動互聯網世界,也發生在線下的體驗世界,這對以往是顛覆性的,這是我能感覺到的。
日報:如果繼續以VR這一領域為例,您看到目前中國企業在這一塊的創新是怎樣的現狀?關于技術創新,從中可以總結出哪些具有啟發性的建議?
黎瑞剛:中國公司現在發展很快,不只是VR技術,在別的技術領域,在應用端都跑得很快。但我覺得有些基礎研究性的、革命性的東西比較少,而硅谷的一些公司還是認真在做的。
這也的確是中國企業的特點,做一些微創新而不是基礎領域的創新,在應用端、商業模式、變現那一端,“最后一公里”上可以有很多花樣,再加上龐大的人口市場,確實可以有這樣的基礎來做各種創新的應用試驗。
這和價值觀有關。在技術創新領域,講到根本,是哲學和價值觀的東西:你有沒有一種使命去要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讓世界更加美好。只有懷著這種終極價值觀上的高度認同,才能進入到一些底層的開發中去,才能誕生一些革命性的東西。
這個觀點不光是在技術領域,在內容創業中,也有這個問題。在內容創業中,不能光玩技巧,今天大家一股腦在說IP。什么叫IP?好像互聯網上點擊率高了就叫IP。但是內容根本是價值觀的問題,是你對世界、自然、人性本質的認識,我們的企業能在這方面達到這個高度的還很少。
日報:您有一個夢想,就是做世界級的媒體娛樂公司。為此,華人文化會在哪些方面進行重點布局,在運作和投資理念上是怎樣的考慮?
黎瑞剛:我們現在投資主要還是在內容領域,同時高度關注渠道和平臺的變化。但是后者不能投得太快、投得太猛,因為技術發展太快,我們一定要看準大方向。目前我能看清的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VR,一個是智能電視和移動視頻。但是重點應該還是在內容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