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一小步與醫療一大步:讓“醫囑”就在身邊
6月17日,廣東韶關粵北人民醫院宣布正式上線全國首家微信全流程就診平臺。這是個很普通的行業或者是民生新聞,但這背后是微信撬動傳統醫療行業進入全新掌上時代的開始。就在粵北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支付平臺的當天,央視新聞公眾號發表評論對醫療改革大聲疾呼,稱公立醫院改革“球隊”比“球星”更重要,“做強”整體醫療服務,比做大個體醫院要重要的多。而此時,利用“微信就醫”這種手段從解決掛號難、排隊難,讓本來緊張的醫療資源實現平均分配,讓患者和醫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溝通病情,不正是回應央視評論期望醫療單位能“增強‘球隊’內在體質,不再虛胖”的開端么?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更重“視觸叩聽”,但無論中西,長久以來,醫療都在利用科技不斷發生變化,在這些變化下,醫生手邊的檢查儀器多了,病人檢查的科目多了,醫院各種醫療器械更是多如牛毛。但是,這些變化卻與實實在在改變人類進程的數字革命很少關聯:幾十年來,醫療服務沒有從互聯網以及數字化中得到更多的東西,或者更直白說,醫療仍在用自己的步調抗拒著一日千里的數字革命。當手機,互聯網成為人類的延伸,醫療卻沒利用數字的橋梁拉近與人的距離。這種單靠自身技術的發展而忽視與人連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醫院需要患者檢查的項目越來越多,醫院各個窗口取藥,掛號,打印清單的人流如潮,患者與醫生的溝通更加困難,醫患關系愈加緊張……
任何一種忽略了與人溝通的服務都不是好的服務。同理,任何連接人與事物的服務一旦出現,必然會產生革新成果。此次微信在全流程的就診體驗,恰恰就是通過人與醫療的連接,煽動醫療數字化的翅膀。
事實上,微信連接醫療拉近與人的距離并不是從此開始,自去年起,醫療機構就已在微信平臺上遍地開花,包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口腔醫院、北京佑安醫院、杭州第一人民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北京空軍總醫院等紛紛試水微信服務。
一些社區衛生中心也把醫療服務延伸到了微信上:東莞大朗社衛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就實現了24小時問答服務,附近居民在社衛中心看診,可提前針對自己的情況與醫生微信溝通,然后再預約看診。而在不久前的微信公開課上,武漢口腔醫院工作人員就表示,微信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便利,比如完善醫生個人信息、比如方便用戶選擇就醫對象、比如醫生對患者的術后醫囑……
這些精細化的運營背后,除了數據的支撐,更重要的是通過微信,醫生與患者信息渠道的優化以及信息溝通時間成本的降低和空間擴容,無論何時何地,患者都可以與醫療對接,讓醫囑就在身邊。
今天我們看到,微信在擁有巨大商業價值潛力之外,更具備溝通讓人更美的本質。而事實上,微信早已不僅是一種情感維系的工具,更具備了連接物與人,然后讓人能準確、實時的借助微信關注自我的能力。這種能力投射到任何行業都會引起蝴蝶效應,并且微信越是和愈加傳統的行業連接,其產生的化學效應也就越大,對人的影響與改變也就越大。微信連接醫療恰恰就是這種推論的映證:當每一位患者通過微信到醫院看病,不再排隊,不再窗口繳費口來回跑,就診數據實時可查,化驗單據即時推送的時候,醫療行業變化的一大步已在邁開。